这两天,网上又出现一条和药物滥用相关的热搜,说的是一位妈妈为了帮助高三女儿提高成绩,给她买“聪明药”吃,结果导致女儿药物成瘾,甚至开始吸毒。
正如热评网友感慨的一样,对许多人来说,这听上去是非常离谱的一件事,让人很无语,甚至怀疑给孩子买“聪明药”的家长“不聪明”。但实际上,根据我多年的临床观察,这些家长不仅聪明,而且还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。你说他们急功近利,可能更贴切一些。
他们对“聪明药”的追捧,有跟风的因素在。这股风来自美国,美国最早刮起这股风的地方,是纽约郊区权贵扎堆的精英私立高中。在那里,一些家长为了帮助孩子提高SAT或者ACT(类似于国内高考、但比高考简单很多的考试)的成绩,会想方设法让医生给孩子下一个ADHD(多动症)的医疗诊断,或者伪造医疗诊断。然后用这个医疗诊断,给孩子拿到治疗ADHD用的兴奋剂类药物,即所谓的“聪明药”,比如哌甲酯(商品名利他林、专注达)或者安非他命(商品名阿德拉)。
一方面,此类药物有增强注意力作用,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;另一方面,被诊断为ADHD的学生,在美国有考试延时的特殊政策,因为ADHD学生被认定为残疾学生,所以在他们参加考试时,考试时间可以延长,最长可以延长50%甚至100%的时间,这就让不少急功近利的家长看到了帮助孩子提升成绩的机会。
你看去年,纽约邮报就发表过这样一篇报道:
“常春藤盟校恢复考试后,私立学校学生获得虚假ADHD诊断,SAT、ACT 成绩提高 200 分”。
如果你是高中学生家长,看到这里,会不会也有点想跟风给孩子买药的冲动?别急着行动,先了解一下这些药潜在的风险:成瘾。
虽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兴奋剂类药品治疗ADHD通常安全,但是滥用它们则可能成瘾,比如为提高成绩而服用,就属于滥用。
2023 年 5 月 11 日,为应对此类药物持续存在的滥用问题,FDA发布药物安全通讯,要求所有苯丙胺和哌甲酯类兴奋剂在说明书和患者指南中,以统一黑框警告方式醒目提示误用或滥用有导致成瘾的风险,并强调医生在开出处方的前后,必须持续评估并监测这些隐患。
截取自FDA官网
正因为此类药物有成瘾的风险,所以自1971年起,联合国就把此类药物中最常用的哌甲酯(商品名利他林或专注达)列入了《精神药物公约》进行严格管制。
在我国,这个药更是被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目录,在医院里采取更严格的管制措施,这些措施包括:保管在配备了两把锁的保险柜中;取药时,要在监控下,由两名药师分别打开一个锁取药;医生开药时,则使用特殊的红色处方,并进行专册登记,等等。这些层层把关不仅体现了监管部门对此类药品安全的高度重视,也提醒医护和药师不能掉以轻心。
综上所述,所谓的“聪明药”实际上是治疗ADHD的兴奋剂类药物,兼具天使与魔鬼的属性。对症使用是良药,滥用则是毒品,家长们切不可为了短期的分数,将孩子置于长期的隐患之中,那将是未来无法承受之痛。
炒股咋加杠杆,炒股配资论坛,证券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