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,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,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,请理性阅读。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,特此说明!谢谢!
149连,个人上了黄连山。
下来的时候,只剩下29个人还能站着。
106个战友永远留在了那片山林里,伤亡率78.5%。
这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最惨烈的数字之一。
但这还不是全部真相。
01
说起149师,那真是能打的队伍。这支部队的底子硬得很,从解放战争一路打过来,哪次大仗都少不了他们。
抗美援朝打过,中印边境也去过,战绩摆在那儿,谁都服气。按道理说,这样的精锐部队,收拾越军应该不在话下吧?
1979年月,当师千里南下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,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血战。
刚开始149师是预备队,准备支援14军。结果军那边打得顺风顺水,连连得手,根本用不着支援。师的官兵们还在后方等消息呢,突然接到新命令:立即转隶13军指挥。
13军那边出了大麻烦。他们碰上的是越军师,这可不是什么好对付的角色。
这个316A师有来头的。人家是越军6大主力步兵师之一,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316师。当年在奠边府大战中就表现突出,后来跟美军干仗时也是战功赫赫。好几支部队都拿过越南最高荣誉称号,实打实的王牌部队。
13军跟师一交手,立马感觉压力山大。这帮越军老兵经验丰富,又占着地利,军的攻势明显受阻。
上级一看这情况,赶紧调兵遣将。149师接到的任务很明确:歼灭师于黄连山沙巴地区。
任务下达的时候,149师上下都憋着一股劲。王牌对王牌,谁怕谁啊?
可是真到了黄连山,149师才发现,这仗比想象中难打多了。
02
黄连山这地方,说起来就让人发愁。
沙巴县在老街西南约40公里,就在黄连山脚下。这里到处是高山峡谷,山路崎岖得要命,只有一条号公路能走车。
地形复杂成这样,本来就不好打。更要命的是,14924日晚上才到战区,25日早上就得向沙巴开进。
时间太紧了。部队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,对战场情况也不熟悉。大家心里都明白,这种仓促上阵不是好事。
可老天爷偏偏在这时候添乱。就在149师准备发起攻击的时候,天开始下雨了。山区的雨一下就是好几天,道路变成了泥潭。
最要紧的问题来了:重武器运不上去了。
那些大家伙在平地上威风得很,可到了这种烂泥路上就成了累赘。车辆陷在泥坑里出不来,山路又窄又滑,根本没法通行。
149师的指挥官们急得团团转。带着重武器肯定会误事,可不带重武器,火力支援就跟不上。这可怎么办?
最后只能做出一个无奈的决定:丢掉重武器,轻装上阵。
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是没办法的办法,可后来才知道,这是导致149师伤亡惨重的关键因素。
2月28日深夜,大雨还在下。149师按照经典的穿插战术,兵分3路向316A师发起攻击。
446团和445团正面进攻,沿着10号公路直插沙巴。447团右翼穿插,绕到敌人后方,占领黄连山垭口,断掉师的退路。
战术安排看起来挺完美,可真打起来才发现,316A师早就等着他们了。
越军没有把兵力都摆在一线,而是利用熟悉的地形,在沿途设了几十个伏击点。每个点的兵力不多,但配合得很巧妙。
解放军每清除一个据点,都得付出代价。几十个小战斗打下来,伤亡数字就上去了。
最难受的是夜战。漆黑的雨夜里,149师官兵对地形不熟,经常走错路。好不容易摸到一个目标,结果发现不是要打的地方。
只有到了白天,有了炮兵支援,149师才能比较有效地打击越军。可一到晚上,又是苦战。
战斗进行得异常艰难,伤亡数字不断攀升。
03
最惨烈的战斗在447团。
这个团负责右翼穿插,要绕到316A师后方断退路。听起来简单,实际上是最危险的任务。
447团得穿过格盖苗、新寨等好几个地方,最后占领黄连山垭口。这一路全是越军的伏击点,团等于在敌人眼皮底下作战。
31日,团开始向新寨北侧山垭口发起攻击。这里是师的重点防区,越军修了不少工事,火力很密集。
红2连是团的尖刀连,担任主攻。连长带着135名战士,在有限的炮火支援下向山垭口冲击。
这一仗从一开始就打得特别激烈。越军占据高地,火力猛得很。红2连的战士们顶着弹雨往上冲,倒下一个,后面的立马跟上。
山路崎岖,雨水让石头变得滑腻。战士们有时候刚爬上一段,脚下一滑又滚下来。越军的子弹不停地扫射,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爆炸。
战斗从凌晨一直打到傍晚,整整十几个小时。红2连的战士们一次次冲锋,一次次被压下来,然后再冲。
等到447团终于拿下新寨北侧山垭口的时候,所有人都愣住了。
2连个人,还能站着的只有29个。106个战友永远留在了山坡上。
78.5%的伤亡率!
这个数字传到师部,连见过大场面的师长都说不出话来。一个连队基本上被打光了,可任务还得继续。
可447团的战斗还没结束。他们还得继续向黄连山垭口推进,彻底切断
32团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攻击。这一次遇到的抵抗更加顽强,师把最精锐的部队都调了过来。
又是一天血战。等到447团终于占领黄连山垭口的时候,全团已经伤亡548人。
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震惊了。447团可是师的主力团,怎么会损失这么大?
大家都在问同一个问题:为什么一支王牌部队会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?
04
真相比想象中更复杂。
天气是最直接的因素。连日大雨让149师失去了重武器优势,在山地作战中,炮兵支援就是步兵的生命线。没有足够的火力准备,战士们只能用血肉之躯去拼硬仗。
地形因素更要命。黄连山的地势对进攻方极其不利,316A师利用熟悉的地形,在各个要点都布了伏击。师每前进一步都得流血。
敌情判断也有问题。战前对316A师的战斗力估计不足,这支越军确实有两把刷子。他们不光有美式装备,还有苏联的先进武器。更关键的是,人家在自己家门口打仗,士气和斗志都很强。
战术选择存在风险。穿插战术虽然经典,但在黄连山这种地形下风险很大。447团孤军深入,一旦遇到强烈抵抗,后果可想而知。
时间压力也是重要因素。149师从接到命令到发起攻击,准备时间太短。没有充分侦察,没有详细计划,匆忙上阵的结果就是付出更大代价。
但最根本的原因,还是山地作战的残酷性。
山地作战本来就是最难打的仗。地形复杂,天气多变,后勤困难,通信不畅,每一个因素都能要命。当这些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,即使是精锐部队也会遭受重创。
447团一个指导员后来回忆,那一仗真的太艰难了。对地形不熟,天又下雨,能见度很低。越军在必经之路上布了很多伏击点,每前进一步都很困难。但是任务必须完成,后退是不可能的。
2连有个班长,带着9个战士守一个高地。越军连续冲了5次,每次都被打退。等到增援部队赶到时,个战士只剩下个还在战斗,班长已经身负重伤,但还在指挥战斗。
这样的故事在447团比比皆是。每个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生命,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出的牺牲。
05
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,但149师还是完成了任务。
经过7天艰苦战斗,师沿号公路推进33公里,攻克沙巴县城。越军师的174团、14898团和地方部队被重创,共歼敌2338
从战果看,149师确实打了胜仗。但这种胜利的代价让所有人都感到沉重。
战后,上级对149师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。团获得集体荣誉称号,红连也得到特殊表彰。可对于失去战友的官兵来说,再多的荣誉也带不回牺牲的生命。
更重要的是,黄连山战斗暴露的问题引起高层重视。战争结束后,人民军队开始了一系列变革。
装备方面,黄连山战斗说明现代战争对装备依赖性很强。没有足够火力支援,再勇敢的战士也难以避免伤亡。
训练方面,和平时期过长,很多部队缺乏实战经验。对山地作战、夜战、恶劣天气作战的训练明显不足。
指挥体制方面,现代战争变化快,传统指挥模式已经跟不上要求。
从1984年开始,各大军区轮流派部队到前线实战锻炼,就是为了弥补经验不足。
149师的牺牲没有白费。他们用血的教训为军队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。这些经验在后来的军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447团红连那些牺牲的战士,他们的名字被刻在了烈士陵园的石碑上。每年都有人去祭奠,告诉他们: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了。
这就是149师黄连山血战的全部真相。一支王牌部队,在最困难的条件下,完成了最艰难的任务。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军人本色,用鲜血捍卫了国家尊严。
那些数字背后,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。他们的牺牲换来了边疆的安宁,换来了后来者的经验教训,更换来了军队的发展进步。
149师团,永远值得我们铭记。那的伤亡率,不仅仅是个数字,更是中国军人血性的见证。
史实来源:本文主要依据解放军军事科学院《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战例选编》、昆明军区对越自卫反击战工作总结、《热血记忆——陆军师边境作战35周年纪念文集》等官方史料和参战老兵回忆录。
炒股咋加杠杆,炒股配资论坛,证券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